历届市委、市政府始终坚持“文化立市”战略,将东坡文化与农产品及食品加工产业巧妙结合、有机融合,着力打造“东坡味道”千亿产业。2015年以来,“东坡味道”千亿产业发展呈现高速增长态势,产值由583亿元增长到752亿元,年均增长15%,高于其他产业年均增速3个百分点,拉动GDP增长0.5个百分点,产业增加值110亿元,占全市GDP的9.3%。现就如何进一步做大做强“东坡味道”,打破“一步之遥”,真正成为全市的“千亿产业”,提以下几点建议:
一、推进“文化”与“美食”融合,丰富“东坡味道”底蕴内涵。一是将“东坡味道”列入东坡文化符号进行保护。旗帜鲜明将“东坡味道”列入东坡文化重要组成范畴,明确“东坡味道”的文化符号表现形式,将其与东坡先生的诗、词、书、画提到同等重要位置加以宣传和保护,真正使“东坡味道”成为眉山城市、眉山文化、眉山美食的“代名词”。二是深度挖掘“东坡味道”文化内涵。在弘扬东坡美食文化的基础上,深入挖掘长寿文化、竹文化、水文化、等本土特色文化中的美食文化元素,将其与眉山传统农耕文化、餐饮文化有机结合,不断丰富“东坡味道”的内涵和外延,积极争创中国川菜文化历史名城和中国川厨之乡。三是加强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与申报。在已有非遗文化基础上,积极启动钵钵鸡、米凉粉、芝麻糕等眉州名优风味小吃制作工艺的“申遗工程”,迅速研究制定《“眉州老字号”认定规范》,启动开展“眉州老字号”评定工作。加大对传统食品手工工艺制作保护力度,着力培育一批眉山手工美食“工匠”,让传统食品制作手工艺代代相传。
二、推进“产业”与“品牌”融合,提升“东坡味道”知名度美誉度。一是实施“东坡味道”企业品牌提升计划。坚持依靠市场化来塑造品牌,加大本地企业品牌培育力度,引导企业积极创建国际国内知名品牌,支持企业开展境外专利申请、商标注册、资质认证等,鼓励本地企业“抱团”闯市场,广泛参与国际竞争,不断提高市场知名度和占有率。二是实施“东坡味道”地域品牌培育战略。组织编制东坡味道产业目录,制定“东坡味道”系列产品的生产、加工、包装技术规范和产品品质标准,并统一标识使用管理和奖励办法,对列入使用和推广的企业和产品实行动态管理,建立能进能退的工作机制,提升企业对“东坡味道”品牌的认可度和参与度。三是实施“东坡味道”品牌保护工程。强化品牌保护意识,及时启动东坡泡菜、黑龙滩鱼、仁寿芝麻糕、洪雅绿茶、洪雅雅鱼、洪雅藤椒油等部分有条件的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申报工作;积极引导有条件的企业争创省级或国家级驰名商标,严厉打击品牌侵权行为。
三、推进“一产”与“二三产”融合,提高“东坡味道”产业附加值。一是着力推进第一产业发展。结合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农村土地流转,依托岷江现代示范园区、仁寿现代粮食园区等,着力建设打造晚熟柑橘、畜禽、乳液、葡萄、粮油等农副产品基地;加强对农产品生产、储存、销售环节监管,努力打造绿色生态的农产品。二是大力发展食品与加工产业。结合现有农产品加工企业和食品加工园区,发展壮大泡菜、调味品、奶制品、饮料加工等行业企业,努力打造成中国“泡菜之都”“调味品基地”。继续加大对食品产业扶持力度,制定食品加工产业发展规划,依托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等平台,积极引进一批食品加工龙头企业,将食品加工产业打造成千亿产业。三是协调推进餐饮业发展。规范全市餐饮行业标准,着重筛选打造“眉州东坡”“马旺子”等一批有品味的东坡文化餐饮龙头企业。深度挖掘提炼眉山餐饮文化,收集整理眉山川菜特色菜品,不断研发新菜系,借鉴“洛阳水席”“宜宾全竹宴”等经验,全面推出“东坡家宴”。发展壮大眉山川菜厨师队伍,借助高校资源培育东坡味道餐饮行业优秀人才,全力打造“苏大厨”特色品牌。
四、推进“新产业”与“新业态”融合,拓展“东坡味道”发展空间。一是大力发展“东坡味道”会节经济。充分利用优良的生态环境和接待环境,全力办好中国食品安全年会、东坡文化高峰论坛、樱花节、泡菜节等会节,打造多种形式的会展、会务经济,重点吸引外来人员入眉消费。开展“东坡味道”推介活动,有针对性组织企业参加海外和国内知名性展会,扩大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。二是大力发展“东坡味道”旅游经济。借助东坡大湿地、仁寿黑龙滩、洪雅瓦屋山、彭山彭祖山、青神中岩寺等旅游资源,打造一条精品旅游路线,沿途推广东坡美食文化与“东坡味道”特色产品,推动旅游路线与东坡美食、“东坡味道”特色产品融合发展。三是大力发展“东坡味道”网络经济。大力推进“互联网+东坡味道”发展模式,建立电商平台,创新营销手段,充分利用旗舰官网、手机APP、淘宝和京东旗舰店等微营销体系,进行产品销售、品牌宣传及网上各类展示展销活动。借力“东坡味道”全国行活动、“中国泡菜展销会”等会节品牌,进一步加大媒体宣传,拓展营销渠道。
2018年政协会议集体提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