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地时间10月7日,美国物理学会宣布将2021年度“罗夫·兰道尔和查尔斯·本内特量子计算奖”颁给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陆朝阳,奖励其“对光量子信息科学,尤其是固态量子光源、量子隐形传态和光量子计算的突出贡献”。

陆朝阳,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,九三学社中央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。
1982年,陆朝阳出生于浙江东阳。高中时,他所在的东阳中学邀请校友潘建伟做了一场科普报告。当时,在维也纳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潘建伟以第二作者身份发表了题为《实验量子隐形传态》的论文,被公认为量子信息实验领域的开山之作。正是这场报告,为陆朝阳打开了量子世界的大门。
2000年,陆朝阳考入中科大。本科毕业后,恰逢潘建伟从欧洲归来组建实验室,陆朝阳成为其中一员,开始了他在量子信息科学领域的科研历程。
2011年陆朝阳从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博士毕业后,随即回到祖国,报效国家。回国后,陆朝阳成为中国科大教授,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、科技部重大科学研究计划课题、量子先导专项子课题等。
2007年,陆朝阳作为第一作者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对“六光子纠缠”的操纵,制备了“薛定谔猫”态和簇态,刷新了当时两项世界记录。此后他又在2012年、2016年、2018年刷新并至今保持着光子纠缠的世界记录,被维也纳量子物理学家安东·蔡林格称作“光子纠缠鬼才”。
2015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、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。
2016年被《自然》杂志评为“中国科学之星” ,入选美国光学学会会士。
2017年获得中国青年五四奖章、欧洲物理学会菲涅尔奖,成为继潘建伟和陈宇翱之后第三位获得该奖项的中国科学家。
2018年,获得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奖 ,入选《麻省理工科技评论》“全球35位35岁以下科技创新青年”榜单。
2019年获得中国物理学会黄昆半导体物理奖、科学探索奖、仁科芳雄亚洲奖、国际应用和纯物理协会(IUPAP-ICO)光学青年科学家奖。
2020年,陆朝阳被美国光学学会授予阿道夫隆奖章,这是该奖项设立80年来首次中国科学家获奖。
“兰道尔—本内特量子计算奖”设立于2015年,用于表彰在量子信息科学领域,特别是在利用量子效应实现经典方法无法完成的任务方面,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。国际评审委员会每年在全世界范围内评选出一名博士毕业12年之内的青年科学家。前四届获奖人分别来自美国麻省理工学院、加州理工学院、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和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。